百度新闻源曾经是一种标志。简单直白的表现就是,莆田系医疗机构投放的原则就是该媒体是否是百度新闻源。曾经,一个 500 万PV的网站,10%——40%的流量往往直接来自于百度新闻源的贡献,SEO在新闻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自媒体将内容来源碎片化,APP的技术架构更加加剧了内容碎片化,百度新闻源到了今天,日渐式微,以至于百度也不得不开始进行调整。
望着百度新闻源即将离去的背影,我们将感悟到什么?将如何应对?
一、哪些技术将跟着没落?
百度新闻源调整,是一个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PC互联网时代的结束,标志着流量时代的终结。标志着曾经辉煌过的一些产品与技术的终结:
√ 门户已死:门户在很长时间内还将存在,就像报纸,但是没有独立培育起用户访问习惯的门户将快速滑落。门户模式造就了百度新闻源,也随着百度新闻源的结束而结束。可以预见,除了凤凰网等为数不多的门户网站,其他过度依赖百度新闻源的门户将被千千万万个自媒体模式的新媒体所替代。
√ SEO已死:百度新闻源都在变化,主题词优化、链接互换等古老的互联网技术难以为继。SEOer们赶紧转行去做ASO吧!
√ 流量变现思维已死:曾经,有流量就有收入。但是就像温水煮青蛙一般,大数据、AI、粉丝经济等正在引导互联网的变现模式从单纯的展示模式、流量模式变化为结果说话、转化率说话。这就像近期罗辑思维与papi酱的故事,papi酱的玩法看起来很美,而罗辑思维团队则强调做好得到APP,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因为有业内明眼人指出:得到要做的是汇聚20%的顶尖内容生产者。
二、假如没有百度,世界会怎样?
PC互联网从CS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转变为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因此才有了谷歌百度。而目前移动互联网仍处于无数个APP割据的CS架构。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百度做战略调整的思路,由百度的调整来理解竞争格局。
资料表明,百度定位于内容分发,布局方式是:内容+数据+AI。
要抓住内容的消费者,唯一的方式就是先抓住内容生产者。所以我们要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去理解内容分发平台的机制。内容生产者要想让内容变现,所需的是大量用户,好是大量精准的用户。所以将内容分发机制的环节拼接完,这个链其实是:用户+内容+数据+AI。这不就是,今日头条?
目前已经处于强势的微信公众平台,优势在于用户数量,劣势在于缺乏内容推荐机制,AI无从下手,传播完全靠社交网络的人际传播。另一家强势内容平台今日头条在 2016 年底所公布的数据为:“ 6 亿的激活用户,1. 4 亿活跃用户,每天每个用户使用 76 分钟。”,从内容分发角度看数据很美,但是存在两大问题:A、用户增量是否还会持续?B、今日头条模式上比不过微信公众号,因为头条偏信息,与微信相比无法做到内容与功能结合。譬如你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商品不错,你马上就可以下单。而你在头条遇到同样场景,头条让你跳转到电商网站。
总结上述分析,我们看到:
1、百度如何解决用户数量,这是一个难题。
2、百度手里的王牌其实是:数据+AI,这是内容生产者自己无法解决的。
3、百度的设想是否能超越今日头条?
4、内容+功能的门槛,百度较难超越。
5、假如腾讯买下今日头条,百度是否更为痛苦?
6、从目前明面上的动作,百度百家发展的口碑还不错,可是百度百家能否快速超越今日头条还无法预料。
三、内容分发可能会给互联网圈带来的改变。
大家都知道内容分发将会成为下一个热点,通过内容重新圈地的平台竞争必然升级。那么与之相关会有哪些机遇或者创新?
1、硬件厂商不会甘于寂寞。
从小米请来陈彤,从华为升级原生的手机管家,我们知道:手机厂商不会放弃在用户拦截方面的动作。
2、AT两大生态阵营相互竞争将会升级。
腾讯系的内容分发已经很强,微信是一条内容分发产品线,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是一条产品线。可是我们别忘了阿里系还有微博,微博仍然是很好的内容分发平台,在 2016 年直播热潮中,微博的出镜率也很高。暂时落后的百度,想与这两个生态型对手分庭抗礼的难度很大很大。
3、工具性软件有可能通过创新手段参与内容分发的战局。诸如360,诸如输入法,他们在用户数据方面仍具备很强的战斗力,对于BAT以外的新平台,AI所需的用户行为数据是否可能引擎化?也就是用户喜好、用户行为有可能通过数据引擎来实现。
四、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百度的战略调整必然会影响大批创业者的步伐,那么创业者应如何调整自己的节奏?
1、机遇之一:做好内容的生产加工。papi酱的昙花一现并不是因为papi酱的内容不美,而是因为用户喜新厌旧。内容的原创者仍是时代明星。例如咪蒙迄今为止仍然青春不老。除了内容生产,内容加工仍大有前途。
2、机遇之二:ASO的价格还在涨。研究各大内容分发平台的分发规则,也可能成为一门生意。
3、机遇之三:垂直、细分+社交,有可能重新兴起。discuz风靡的时候,BBS的创业者数量大约有 20 万。受APP开发成本影响,目前细分领域的移动社交创业者数量缩减到 1 万以下。被压抑的需求,有可能在以后的几年内爆发出来。因为垂直细分领域仍需要一种有安全感、可以逐步积累的产品形态。